最近因為一則蝦仁飯配全糖珍奶茶的消息引起筆者的注意,加上筆者也是台南人,喜愛茶,喜歡歷史,喜歡追溯茶與歷史的路徑,挖掘有茶的故事。一直覺得台灣是個世界的茶嶼,也是世界上少數具有產製綠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白茶等製作工藝能力的國家。農業部所屬的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的前身就是名為「茶業改良場」,在2023年也歡慶了120周年場慶。但是仔細想想,台南是個傳統不產茶的城市,但卻有超過百年茶的傳統,我們就來初步探討一下台南與茶的關係。
話說清朝初年,台南的鹿耳門對接當時對岸的廈門,成為台灣第一港,是兩岸通商通貨的主要港口。因為通商通航,人與貨進入台灣,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。在19世紀時開始流行一句諺語,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,從這諺語可以得知當時台灣的城市發展從南向北的軌跡,而在這個諺語中的一府及四月津都在現在的台南。不管是海港口或是河港口,都是早期台灣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發展地,例如19世紀台北的大稻埕也是因為北部茶區的大量種茶,加上當年便於茶葉的向外輸運而崛起。
台南月津燈節(2022年)一景
從1624年荷蘭人抵達台灣,落地台南安平,建設熱蘭遮城,開啟了台灣邁向世界的起點。台灣唯一400年府城,文風鼎盛,工商發達,早年台灣的祖先們從中國渡海而來,也把茶文化帶來。因此福建北部主流武夷茶及南部安溪的鐵觀音,成為了台灣烏龍茶文化的濫觴。台南現存的百年茶行如振發、文峰、金德春等,皆始於清朝,仍傳承茶葉銷售的生意,且當時的有錢人家或仕紳們喝的茶也多是武夷茶。筆者認為武夷茶的濃香滋味與台南古都的厚度意象還挺搭配的。
很有趣的是台南是島內唯一不產茶葉的縣市,不像產茶縣市,如南投 台中有凍頂烏龍茶及高山茶;嘉義有阿里山高山茶;大台北地區有包種茶、鐵觀音;桃竹苗有東方美人茶;花蓮有蜜香紅茶;台東有紅烏龍;屏東有港口茶;高雄有山茶…,幾乎各縣市都有其代表茶葉茶。日據時期的北茶南糖的經濟政策,更讓台南與茶葉產製連不上關係,反而是糖業的產製銷是台灣南部的重要經濟支柱,但因為喝茶及品飲的風氣盛行,卻也孕育了今日許多茶飲品牌的誕生,如獨立店雙全紅茶、喝茶配餐的奉茶、整修日據時代的吳園柳屋老房子的十八卯茶屋、南部珍奶始祖的翰林茶館、茶的魔手、50嵐、清新福全、迷克夏,都是陪伴台灣人成長的茶店家。
位於現在台南吳園的十八卯茶屋, 照片來源 :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引用
適逢2024年即將到來,在台南400計畫的推動下,探索台南將匯聚更多的文化能量,是豐富多元的一年。想藉由此機會了解網友們是如何看台南與茶,覺得能代表台南的茶是甚麼茶呢? 請在下方留言寫在你的想法,小編先提出幾個選項給大家參考
武夷茶
泡沫紅茶
珍珠奶茶
其他
歡迎大家多多提供您的想法,為鼓勵各位網友參與,凡按讚創意茶地圖粉專並參與留言的朋友們,將有機會參加抽獎,獲得天育文創提供的獨家隨行便利綜合茶包 (綜合包,對外不販售,價值近400元)的抽獎,共5個名額。
Comments